
(图片来源于网络)在经济发达的区域的古城保护和保护开发,如云南,浙江,安徽等地。但对于相对经济不发达地区,古城遗址保护有所欠缺,特别在法律保护以及相关法律保护机制不健全情况下,具有较大困难。古城遗址在现代文明的碰撞中艰难发展,有的甚至陷入存亡危机。
(图片来源于网络)永泰古城修筑于1608年,距今已经有四百多年历史,是明政府为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而修建的军事要塞。为我们了解历史和弘扬优秀传统建筑文化具有代表性贡献。2006年6月8日永泰古城名列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类古遗址第210号。将通过对永泰古城这一文化物质遗产的保护现状调查研究,发现其中存在问题,综合利用法学和历史学方面的分析,对古城乃至我国物质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并调查2011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质文化遗产法》在国家物质文化遗产永泰古城项目实施上的成果,分析其中存在问题。包括“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这一基本方针在永泰古城的落实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项目重点调查永泰古城人的生存现状、传承文化的动力与机制,传承中遇到的困难,本项目将在调研摸清永泰古城居民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永泰古城切实可行的保护计划,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促进当地人文资源开发和旅游文化发展,促进古城保护以及相关部门法的成立和相应法律保护机制。项目执行计划:项目执行方:兰州理工大学环境保护协会项目执行地点:甘肃兰州永泰项目人员:8--10人项目时间:2017年10月1日---2017年12月30日项目技术路线:提出项目课题﹣﹣﹣﹥查阅相关文献﹣﹣﹣﹥实地调查、走访问卷﹣﹣﹣﹥确定研究对象的现状﹣﹣﹣﹥进行理论研究分析﹣﹣﹣﹥再次实地考察,调查走访,送水进家﹣﹣﹣﹥整理汇总,完善资料﹣﹣﹣﹥开展会议研讨,商量解决措施﹣﹣﹣﹥完成调研报告并提交。项目研究进度安排:前期计划(2017年10月1日---2017年10月20日)1. 组织动员,建立项目联系平台,明确研究目的,与相关指导老师交流沟通。2. 初步搜集相关资料文献,网络数据资料;学习相关科研知识与技能,提高科研基本素质。3.对已经收集资料,文献数据进行汇总整理与筛选,确定调研地点与线路,如甘肃永泰古城保护处等。中期工作(2017年11月1日---2017年11月25日)1. 进行实地调研,开展调查问卷、走访民众,进行照片采集,采访相关部门以及相关古城保护条例的实施。2. 整理总结调研成果,对所收集到的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总结经验。3. 进行宣传活动,讨论永泰古城当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4.进行送水进家门活动,为每家每户送水。后期安排(2017年12月1日---2017年12月30日)1. 全方位、全渠道查阅资料,梳理资料,进行写作准备。2. 各位成员进行各自部分工作汇总,资料整理,开展交流讨论会,老师,专家交换意见,完成报告写作。3. 将项目实践内容通过网络平台以及海报宣传等形式进行宣传,做出最优方案,完成结题报告。项目预算:
项目发起方介绍: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全国性公益公募基金会,全国性一级学会。1985年,由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钱昌照、包尔汉等同志创办,现任理事长为中共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原党组书记胡德平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