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SICA促发展

时间:2021/09/26

字体:[ ]
64.2K
 

项目内容

关于我北京大学学生国际交流协会(Student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创办于1997年,是国内高校中第一个专门从事国际交流的学生社团,拥有20年历史,超过1000名会员和覆盖全球的校友网络;以及16个精品国际交流项目,足迹遍布欧美亚各国。
项目介绍21世纪以来,技术变革看似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却让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浮于表面,反而带来了更深的隔阂与孤立。我们希望以北大学子作为先锋和榜样,担负起国际青年的责任与使命,从非政府层面促进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深层沟通和文化理解。SICA希望搭起中外高校学子的交流平台,聚集有广阔国际视野、强烈公共情怀、创新思维与行动力的高校青年,通过形式多样的跨文化活动,促进中外青年的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社会理解,促进民间外交,让世界通过青年人看到、认识并理解当代中国。精品项目之一——中阿跨文化交流之路(CAMEL)是北京大学与卡塔尔大学交流的项目,也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大学生间第一个综合性的文化交流项目。项目紧扣“一带一路”与“生态一带一路”热点,直面穆斯林世界与非穆斯林世界的差异与矛盾,以青年的姿态建立共识与友谊,从而促进未来中阿青年与中阿国家和平发展。CAMEL为异地双会期制,在寒假于卡塔尔大学举行多哈会期,在暑假于北京大学举行北京会期。CAMEL以文化体验作为中心,辅以议题探究,并在会期中积极与大使馆,学术机构,公司企业等展开密切合作,为双方提供了解风土人情,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平台。会期中,有关可持续发展的话题常常被提及,如中东国家石油政策与能源外交等。
精品项目之二——京论坛发端于2005年中日两国冰河时期,是中日两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东京大学)之间的第一个由学生自主创立,并获得日本大使馆官方支持的项目;旨在让中日两国的优秀青年通过面对面的对话加强沟通、重建信任、促进中日关系的长远发展,践行民间外交。作为一个学生论坛,京论坛的参与者用学生视角针对时事背景下的中日关系进行分析,展开深度交流,同时探究中日之间价值观和视角的差异。每过2-3年,京论坛就会选择环境相关话题展开学术研究与讨论,如15年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议题,北大东大学子利用定性、定量、模型各种方式探讨两国有怎样的历史和现实,又如何相互促进实现环境更好的发展。
精品项目之三——PSC以东南亚各国为主要调研和交流对象,主要分为公益志愿服务和文化交流体验两部分。公益活动包括与格林卫国际义工组织合作,在胡志明的小学进行支教;在越南青春和平儿童村协助老师照顾残障儿童,教简单英语及和孩子们做游戏;也包括在柬埔寨peaceful children 1与孩子一起劳动,学习和游戏。
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历史已经进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中国与国际社会的相互依存和互联互动变得空前紧密,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变得日益重要。高校对外交流在中国致力于建立全球伙伴网络、参与国际事务的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意义,而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最高学府在高校国际交流合作领域独领风骚。中国的“一带一路”延展到哪里,北大SICA旗下项目也就分布在哪里——SICA的项目向南沿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东南亚国家开花结果,向西沿着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国家高校进行交流,还与欧洲的英国、法国、瑞士的高校建立合作,将辽阔的欧亚大陆连接在一起。从渤海湾到波斯湾,再到马六甲海峡和英吉利海峡,都有北大SICA的身影。在高质量精品交流项目的支撑下,北大国际交流协会为“一带一路”的倡议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为东西方沟通的桥梁添砖加瓦,为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对外宣传进行了务实的工作。SICA带领中国的学子走向世界,也在带领着中国走向世界。大学生代表国家的未来,也是国家的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之下,世界各国的精英学子碰撞思维、交流文化、打破偏见、重塑认知,活跃在认同、尊重、相互理解的舞台上;通过促进青年人的国际合作、国际交流,不仅是交流绿色发展的经验,更是在深刻认识并尊重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探讨实现人类真正可持续的未来。
我们要做的事:1、田野调查/参访交流:大部分募捐款用于活动形式的拓展,包括对于所研究探讨的问题做更深入广泛的田野调查,以及对于各研究主体代表方的参访与交流邀请,拓展活动的深度和广度。2、学术研讨:少部分募捐所得款将用于活动基本运营费用,包括外方来访接待、以及学术研讨资料购买,及外部专家邀请接待等。3、支教实践:部分募捐款将用于活动支教材料与交通支出,目的为将活动成果更多地惠及更广泛的人群。

项目背景

【打印本页】
【关闭页面】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